上海电视节SONY高清杯获奖作品赏析会上的演讲


首先非常感谢索尼公司生产的高清前后期摄录设备使我们拍摄的电视片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因为电视创作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没有高端技术的支持,再好的艺术创意也不能梦想成真。
第二我代表摄制组要感谢索尼高清影视技术学院举办的高清杯电视大赛,为我们电视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很感谢评委对拙作《上海色彩》的溢美之辞和厚爱有加。
第三要感谢在场的各位全国电视同仁,感谢你们浪费宝贵的时间来指教我的拙作并参与互动,听我扯谈创作心得。
《上海色彩》的创作拍摄凝聚了我多年的创作积累,是继十几年前导演《风情石库门》之后又一次艺术电视的亮相。《上海色彩》拍的很激动、很投入,我彷佛又回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刚做电视人时,玩艺术的冲动、痴迷陶醉状态,如同青春期的春心萌动和荡漾。

海派文化

《上海色彩》更是我用影像语言,对海派文化作出的最新、最精确的诠释、注解和定义。
海派文化其实是中国江南文化的灵秀纤巧与西方欧陆文化的精致高雅的一拍即合和高度融合,它是中西二大类文化中最精美最精致的二种分支文化的交融汇合,合二为一,这就是海派文化的混合特质。由此,并形成了海派精神,即海纳百川、创新进取,又崇尚品位品质,精益求精,更追求格调情调,浪漫时尚,而并不是以前笼统地称海派文化仅仅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因为黄河文化或中原文化与欧美文化是绝对融合不出什么海派文化的。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本土导演却有着不可替代、无可比拟的优势和视角,打个比方,本土导演拍摄的上海就像是陈年的黄酒,或是深藏地窖的葡萄酒,而外乡人拍的可能就是二锅头或啤酒。真正的上海味道只有上海人拍得出、品得出、或是香港导演拍得出,因为上海和香港同为半殖民地文化,其城市精神和气质与北京、西安等大相径庭;其二,上海作为远东第一大都市,深深影响着香港,香港人对海派文化向往崇拜,而不少香港文化人原本就来自上海。正是由于这二个根本的原因,才导致了香港人拍上海的成功和外地人拍上海的失败,从《上海滩》的万人空巷,到关锦鹏的《阮玲玉》,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等等都享誉国际,而张艺谋的《摇啊摇》、丁黑的《长恨歌》等等都差强人意。
上海味道是独一无二的,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它要自己去慢慢感觉、去领悟和品味。海派文化中最丰富、最宝贵的影像遗产无疑是三、四十年代一批优秀经典的老电影、如《十字街头》、《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其散发弥漫着浓浓上海气息和味道是无与伦比和回味无穷的,试想,如果这些佳作不是上海本土导演郑君里等执导,而是由北派导演崔嵬、谢铁骊操刀,这些片子能有上海味道吗?能流传至今吗?一句话,今天的许多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奇怪现象都是市场炒作的弊端,丁黑拍《长恨歌》的惨痛失败教训就在眼前,而贾樟柯拍《上海传奇》更让上海人心有余悸,贾樟柯擅长反映最底层原生态的生活状态并记录小人物命运,其粗糙随意、类似生活流的影像语言虽然会受到某些老外的青睐,但却与上海城市美学里那种精致优雅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贾樟柯拍上海,好比叫小沈阳唱独角戏,上海人总感觉味道不对。

创意结构

《上海色彩》的灵魂和主题就是色彩,片中有关人物塑造、故事叙述、情节发展、悬念设计、细节呼应、道具串联都源于色彩、围绕色彩,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作为画家的男主人公事色彩的创造者,模特身份的女主人公择时色彩的代言人,女主人公的飘忽不定、若隐若现、神秘妖魅就如同是通过画家笔下挥洒飞扬的流动色彩,她是色彩的化身,更是色彩的精灵,她赋予画家无穷的创作灵感,还给予男主人公浪漫的爱情幻想。
全片的贯穿主线是男主人公为世博会创作一幅油画,为完成画作,他去寻找新的工作室,去爷爷那儿看月份牌找素材,与模特合作人体彩绘找灵感,而最后依然舍弃旧作,更代表了他创意无限的艺术追求。
全片最匠心独具的是万花筒和红丝巾这两个道具的巧妙设计和串联。
万花筒是色彩的符号和载体,它是故事的纽带,不断推动情节发展,从爷爷与奶奶通过万花筒一见钟情,到童年时代抢着看万花筒并对上海未来的幻想,一直到男主人公看万花筒寄托对爱情的幻想,最后到男主人公在梦中掉进破碎的万花筒中,寓意爱情的失落。变幻多端,、神奇魔幻的万花筒象征着生活的复杂性和爱情的不确定性。万花筒对男主人公来说,既是传家宝,更是创作的源泉,色彩的大本营。
全片中另一个贯穿道具红丝巾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男女主人公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到灵感迸发、创作互动,直至女主人公不辞而别、决然出国。红丝巾每一次的巧然出现,既渲染了情感的浓烈燃烧,更象征爱情的赤诚单纯。
全片的结构更是以色彩来结构,每个段落,每个场景的不同色彩组合拼装便构成了丰富多元的上海城市色彩,就像魔方可以任意转换出千变万化的色彩图案。
创意园区表现的是艺术色彩和工业色彩;京剧脸谱派对表现的是传统色彩和文化色彩;橱窗秀表现的是时尚色彩和生活色彩;人体彩绘表现的是前卫色彩和先锋色彩;主题歌MV表现的是建筑色彩和雕塑色彩;旗袍秀和月份牌画及老上海茶馆表现的是老上海色彩和怀旧色彩;上海旅游节花车大游行表现的是世界的色彩和狂欢的色彩;1933梦境表现的是梦幻色彩和浪漫色彩……《上海色彩》简直就像是一场色彩的视觉盛宴,五光十色,美不胜收,精彩纷呈,目不暇接。

影调技术

《上海色彩》前期所选用的是SONY HDW-900R,灯光设备是租借先力公司的阿莱进口灯:高色温1.2K2只,575W3只,低色温射灯3只,追光灯2只等。
后期录像机使用的是SONY高清2000P,苹果高清非编电脑,达芬奇高清较色,正是由于这些一流高清技术设备的保障,才使得本片呈现出非同寻常的超一流画质和影调。
全片的影调别具一格,用蓝灰色为主色调,以体现一种诡秘和妖魅的艺术气氛,而非通常新闻片、纪录片甚至宣传片、形象片中的阳光明媚和万紫千红的艳丽。这种影调更具主观色彩,它代表了男主人公创作孕育期的忧郁、思索、彷徨甚至压抑。
全片绝大部分镜头都是以夜景和内景为主,这是突破常规和破天荒的,即使在白天拍摄,也尽量选择清晨和阴天甚至雨天拍摄,偶尔一次拍摄主题歌《上海clour》选择晴天,那是为反映男女主人公心花怒放、心心相印的欢快情趣而破例设计的。
全片在灯光运用上更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以画面明亮鲜艳为目标,摒弃正面光和大平光,而大胆运用侧光、逆光、轮廓光或束光、追光,甚至特殊效果光,使灯光的运用也意外地加入到全片的色彩打造上,为突出被拍摄主体的质感和凝重感及厚度和力度,导演刻意拉大光比、加强反差,使暗部曝光不足,以增强画面的黑暗部分,使明暗变化更有层次。
如“京剧派对”那场夜戏,京剧脸谱的神秘游动与两束追光的交叉晃动,共同组成了一幅千妖百媚、五光十色的众生相。
如“雨景”那场戏,窗外的自行车雨披队伍川流不息、五彩缤纷,巧妙地隐喻了主人公“落花流水”的失恋无奈心情。
而夜色中的霓虹灯倒影在水中的晃动色彩、迷离绮丽、如梦如幻,既令人心醉,更让人心碎。
最摄人心魄的无疑是画家在模特身上创作人体彩绘,闪烁的烛光似乎是颤动的心灵和燃烧的欲望的真实写照,而映衬在黄浦江夜景中的人体彩绘秀更像是怒放的礼花瞬间定格,令人目眩。
另外,全片还有四处场景的拍摄,巧妙运用黄昏时晚霞光芒斜射进窗的特殊光影效果,金光灿灿的油画影调,勾勒出一种怀旧色彩,无论是爷爷的家,还是老上海茶馆或画展揭幕大厅及世博园老厂房都印证了历史的积淀和城市的记忆。

上海色彩是无穷无尽的,也是千变万化的,更是扑朔迷离的,它就像万花筒,要靠自己的转动,创造未来的色彩。我们拍的《上海色彩》只是上海城市色彩中的一抹亮色,一片色块,要真正描绘出上海的色彩,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灵去感应,而真正永恒的色彩,即是用心灵创造的生命色彩。